毒物魅影:瞭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(改版)(The Poison Paradox. Chemicals as Friends and Foes)*專業/教科書/政府出版品類*暢銷書榜~推薦!
作者:約翰.亭布瑞 叢書系列:科學新視野
|
【Preview】內容預覽/連載/試閱PDF下載 |
毒物——老玩意,新科學毒物學(toxicology)是研究毒物的科學,但是,毒物是什麼?「毒物」這個名詞會讓人產生多種不同的想法,經常會讓人聯想到「化學」這兩個字。我翻閱了好幾本辭典,找到幾種毒物的定義,但這些定義基本上都很相似:「被攝取或被有機體吸收後,會造成死亡或傷害的一種物質──尤指那種即使微量也會快速造成死亡的物質。」另一種定義則提到更進一步的觀念:「任何在人體內形成或被人體攝取時,會奪走生命或傷害健康的物質。」這兩種定義告訴我們,毒物指的是對生命有害或可能致命的物質。第一種定義暗示,毒物可能具有某種效力,第二種則暗示,毒物可能是天然產生。
另外,毒物在美國法律上的定義是:「當人體攝取某種物質時,如果它的劑量在每一公斤體重攝取50毫克(或更少)時就會致命,這樣的物質就被視作毒物。」這表示,只要四分之三湯匙的量就可以毒死一名正常人。
所以,毒物是指可以致命的物質,但這些物質是什麼?它們全都是化學物質,人工合成或是天然形成的都有。難道所有的化學物都是毒物?這要依情況而定,尤其取決於這些物質的攝取量。四百年前有一句名言說得最清楚:所有物質都是毒物,沒有一種不是毒物。只要劑量正確,就可以把毒物變成仙丹。——巴拉塞爾士(Paracelsus,1493-1541,瑞士煉金士及醫生)這就是本書的基本主旨,而且,這對於瞭解化學物質的危險性和安全使用,相當重要。Toxicology這個專有名詞源自希臘文的toxikon(意為箭毒 )和toxicos(弓)。最初,毒物被使用於戰爭。不過,也有人基於別種原因而對毒物產生興趣,最早的毒物研究,是從西元前一千五百年開始。
人類最早的醫書,古埃及的《埃伯斯紙草文稿》(Ebers Papyrus),書中就有提到毒物及很多毒物的配方。其中像毒芹汁(hemlock),是後來的人都還耳熟能詳的,西元前三百九十九年,希臘人判決蘇格拉底死刑,就是要他喝下這種植物性毒藥,將他毒死。另外一種是「烏頭」(aconite),這是一種植物性毒藥,中國人拿它作為箭頭毒藥,除此,書中還列出一些有毒金屬,像是鉛(lead)和銻。而同時當作毒藥和靈藥使用的鴉片,也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。古希臘文學作品和神話中經常提到毒物,而且也是在古希臘時期開始對中毒者進行合理的診治。
在古希臘,中毒是相當普遍的現象,因此,治療中毒和解毒劑(antidote) 的使用就變得十分重要。第一個對中毒者採取合理治療的人是希波克拉底斯(Hippocrates),大約在西元前四百年。他當時一定已經瞭解到,在治療或減輕中毒症狀時,最重要的是要減少消化道(gut)對這些有毒物質的攝取。傳說,蓬塔斯(Pontus,小亞細亞東北部黑海南岸的一個古國)國王米特司立得提六世(Mithridates VI)經常用罪犯試驗毒物的解藥,然後把這些解藥中的多種配方混和服用,用來保護他自己。不幸的是,最後當他想服毒自殺時,體內的藥竟然還發揮解毒功效,逼得他只好用劍結束自己的性命!
Mithridatic字意為「解毒劑」,就是從他的名字演化而來。另外一位類似的傳奇人物,西元前二世紀的名醫尼坎得(Nicander of Colophon),也用罪犯進行試驗來找出解毒劑。在他所寫的解毒劑學術論文中,提到多種毒物,包括鉛粉(白鉛)、氧化鉛、烏頭、斑蝥、毒人參(毒芹)、茛菪素以及鴉片。
古羅馬時期,中毒現象更普遍,當時幾位女性陰謀下毒者為了某些利益,開始施展她們精心設計的下毒藝術。直到西元前八十二年,羅馬獨裁者蘇拉(Sulla)通過反下毒的法律,才終於遏阻任意使用毒藥。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一世(Claudius I)的妻子阿古利碧娜(Agrippina),以及奧古斯都(Augustus)的妻子莉維亞(Livia)都是下毒高手。莉維亞使用從顛茄這種致命植物的根與葉提煉出來的毒藥阿脫品(atropine);莉維亞則是把毒藥灌入奧古斯都私人的無花果樹盆栽裡,毒死她的皇帝丈夫。
這時期使用的毒物,很多都是植物性的,但當時的人也已經知道砷化合物(砒霜),並且加以使用,例如克勞迪烏斯一世和他的親生兒子布利塔尼庫斯(Britannicus),就是被阿古利碧娜用砷毒死。最初,毒死布利塔尼庫斯的計畫並沒有成功,他沒被毒死,只是健康受損,阿古利碧娜於是想出另一套下毒計畫,請人替已經開始懷疑遭人下毒的布利塔尼庫斯試吃食物。阿古利碧娜叫人送很熱的熱湯給布利塔尼庫斯,試吃者喝過熱湯、確認無毒後再呈給布利塔尼庫斯,這時假借為了讓湯冷一點,阿古利碧娜派人在湯裡加進摻了砷的冷水。
西元五十年,希臘醫生迪奧斯克理德斯(Dioscorides)所著的《藥物論》(Materia Medica)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他在書中把毒物分成動物、植物和礦物等幾種,並分別加以描述,同時附上圖畫。在之後的十六個世紀,這本書一直是毒物的主要資料來源。
迪奧斯克理德斯也發現催吐劑(emetic)的重要性,在治療中毒時,可以用它來造成嘔吐,將毒物吐出。中世紀時,義大利人為了政治目的、經濟利益及婚姻而發展出更精密的下毒藝術。例如在佛羅倫斯和威尼斯的市議會記錄裡,都曾經提到要用下毒的方式除掉某人,並且詳實記載被下毒對象的姓名以及毒死他們的費用。
除了政治目的,還有人基於其他原因而從事跟毒物有關的行業,例如一位名叫托法娜(Tofana)的女士就製造並出售含有砷的「托法娜仙液」(Aqua Tofana),還附送使用說明書。另一位女「毒手」希耶羅妮瑪.史帕拉(Hieronyma Spara),更把下毒藝術發揚光大,主要目的是為了求取婚姻與金錢利益。她召集一些有錢的年輕婦人組成俱樂部,大家一起想法子毒死她們不喜歡的丈夫。這種行為在古羅馬時代是不可能發生的。
波吉亞家族(Borgia)成員裡的席撒利(Cesare)和盧克利希亞(Lucretia),更是羅馬中世紀時期著名的下毒人,而教皇可能是最重要的受益者。這個家族的一位親戚,凱撒琳.梅迪西(Catherine de Medici),她遠在法國下毒,很可能就是最早的臨床毒物學家。
她假裝從事慈善工作,用窮人與病人進行她的毒藥實驗。她很仔細記錄在實驗中觀察到的重要現象,像是這些毒藥發揮中毒效果的速度有多快、身體的那個部位會受到毒物影響,以及毒藥的那些配方會造成什麼樣的中毒症狀。另一位對治療中毒有貢獻的人是十二世紀的名醫麥孟尼德(Maimonides)。
他的《中毒診治與解毒劑》(Treatise on Poisons and their Antidotes)在當時尤其重要,因為這本書指出,油膩或多脂肪食物有減少胃部吸收毒性的效果,以及在四肢使用止血帶可以減輕被動物叮咬的疼痛感。除了歷史文獻之外,文學作品中也常提到毒物,例如莎士比亞在《馬克白》裡提到:「雙倍,雙倍辛苦與煩惱,……毒芹根,在黑夜裡挖掘……」在福樓拜的《包法利夫人》裡,受害人就是被下了砷毒,威爾斯詩人湯瑪斯(Dylan Thomas)詩作〈乳樹下〉(Under Milk Wood)也出現砷,提到了含砷的餅乾。用化學物殺死敵人,並不是人類專利,動物和植物也採取這種化學戰。
動物、植物、細菌和黴菌,都可以產生或含有某些最致命的化學物質,目的在於阻止掠食者或是殺死可以被拿來作食物的對象。日常生活中,我們都會碰到一些中毒情況,被螞蟻或蜜蜂叮咬,或是被蕁麻刺到。在某些國家,有些特有植物和動物也可能特別危險,我們將會在第六章進一步討論。所有造成這些不愉快和可能致命效果的物質都是化學物,不論它們是由植物、微生物或是動物產生的,也許只是簡單的刺激性物質,像是螞蟻叮咬後產生的蟻酸,或是存在於蜜蜂毒液中的複合蛋白質(protein)分子。蛋白質是很大的分子(molecule),是身體的主要組成成分,同時也是酵素(生物催化劑)的主要成分。
動物毒液,例如毒蛇毒液,經常含有會侵蝕肌肉的酵素,而菇類和毒蕈是有毒化學物質的另一來源,例如在英國發現的毒鵝膏菇(Death Cap),如果誤食,可能會丟掉性命。因此,人類已經學會避免吃到含有有毒物質的植物,並且也和含有毒液的動物保持距離。只要躲避得當,這些植物或動物的有毒化學物質,就不會對人類構成重大危險。
同樣的態度也可以(應該)用來對付人造化學物,對這些人造化學物保持正確的尊重和瞭解,可以讓我們安全使用它們。人造或天然產生的化學物都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層面,且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對我們有益。這並不是說沒有危險,只是我們必須把危險降到最低,並且接受這個事實:永遠都有危險存在,不論這樣的危險是否很小。
除了蓄意用毒物進行謀殺或毒害之外,人們在使用化學物時也會出現中毒現象,例如在開採汞(mercury)和鉛這些金屬時,以及熔解和鑄造它們的過程。十六世紀,人們在斯洛維尼亞的伊德里亞(Idrija)開採汞,汞有純金屬也有礦砂,而這種金屬會毒害人類神經系統,所以當時的採礦工人及他們的家屬身上可能都已經出現汞中毒症狀。汞採礦工人的職業病,以及汞造成的長期影響,最早出現於巴拉塞爾士記錄的文獻中,在毒物學這個領域裡,他可能是最重要的人物。他明白實驗的重要性,也瞭解化學物劑量代表的重要意義,一種化學物會出現治療效果或產生毒性,完全決定於劑量的多寡,他也知道,化學物可以產生某些特定效果。
直到近代,對於化學物如何產生毒性的研究才真正科學化,同時也更重視對中毒症狀的描述。幾千年來,人類早已知道化學物可能有毒且加以利用,這些化學物大部分從植物提煉,或是在岩石中自然產生。一直到最近,人類才開始用合成法製造出新物質,而且這些新物質當中,大部分都是自然界所沒有的。近幾年,我們都已經很習慣看到報紙刊出一些跟化學物有關的大標題,像是「化學公司毒害我們的水源」、「毒物污染我們的食物」、「毒油事件」等等,在大眾腦海裡「毒物」和「化學物」幾乎已經成了同義詞,於是引發愛麗絲.奧托巴尼(Alice Ottoboni)所謂的「毒物恐懼症」或是「新聞媒體毒物學」。
伊蒂思.伊夫隆(Edith Efron)在她的著作《啟示錄》(The Apocalyptics)中指出,對於化學物的這種非理性恐懼,可能開始於一九七六年美國環境保護署署長告訴新聞記者:「一直以來,大部分美國人都不知道……他們經常在從事危險的化學物輪盤遊戲,其結果要在很多年後才會知道。」我們會在後面章節再度討論這些問題,但首先,我們必須瞭解「化學物」這個名詞的意思。我們,就是化學物
叢書系列:科學新視野
規格:平裝/432頁/15x21cm/普通級/單色印刷/初版
出版地:台灣
本書分類:專業/教科書/政府出版品>醫藥衛生類>醫藥
►專業/教科書/政府出版品►暢銷書► 毒物魅影:瞭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(改版)
【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】相關書籍,推薦書單... |
毒物魅影:瞭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(改版)(The Poison Paradox. Chemicals as Friends and Foes)*專業/教科書/政府出版品類*
資料來源:[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]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ap/products/0010519493?utm_source=ap&utm_medium=ap-books&utm_content=recommend
圖文屬原創所有。相關資訊僅供參考,歡迎前往選購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