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冰鑑識人學:看曾國藩如何成功識人、用人[Bing Jian Shi Ren Xue : Kan Ceng Guo Fan Ru He Cheng Gong Shi Ren...]*宗教命理類*暢銷書榜~推薦!

作者:公孫策
出版社:商周出版
出版日期:2012/09/01
語言:繁體中文

定價:260元

►最新優惠價格◄

叢書系列:ViewPoint
規格:平裝/272頁/16k菊/14.8x21cm/普通級/單色印刷/初版
出版地:台灣
本書分類:宗教命理>命相/命理>姓名/手面相

 ►宗教命理►暢銷書► 冰鑑識人學:看曾國藩如何成功識人、用人

【Preview】內容預覽/連載/試閱PDF下載

神骨第一節 神與骨

--本文--
語云:「脫穀為糠,其髓斯存。」神之謂也。
「山騫不崩,惟石為鎮。」骨之謂也。
一身精神,具乎兩目;一身骨相,具乎面部。
他家兼論形骸,文人先觀神骨。開門見山,此為第一。

--語譯--
俗話說「稻穀脫去糠皮,稻髓(白米)仍在」,精神就是一個人的精髓;俗話又說「山上的土石剝落流失,但是山不致崩塌,因為有山岩支撐」,骨髓就是一個人的基石。
一個人的精神具體顯現在兩隻眼睛;一個人的骨相具體顯現在面部。
為一般大眾看相,必須兼顧整體外形和全身軀幹,為讀書人看相則首先看他的雙目和頭骨。正如一開門就看見山,看一個讀書人的相,看了神骨便知大略,這是第一要點。

--深入剖析--
開宗明義就指出《冰鑑》和一般相書不同之處:這是一本專注於「相文人」的相書,也就是針對清朝時期的「紳士階級」的相書。

中國的知識分子階級在周朝以前只有貴族(士大夫)才能讀到書,因為文字是刻在竹簡上面,農民大眾是無緣讀書的;春秋戰國時期,大量的貴族變成平民,但他們有讀書的特權。知識就是力量,於是民間出現一個新的平民知識分子階級,不但學而優則仕,且有能力由布衣而致卿相;漢朝開始有選舉制度,由地方官推薦民間人才做官,且因為有了毛筆這種書寫工具,知識與資訊開始快速膨脹,平民知識分子階級隨之膨脹,於是形成了官僚文人階級;到了唐朝以後,科舉取士已非求才的單純目的,而是維持「學而優則仕」的一種社會公平手段。

科舉制度一直沿襲到清朝末年,平民知識分子階級則在清朝形成「紳士階級」,他們耕讀傳家,考試順利則晉身官僚,考運不好就安分務農、開館授課,進可攻、退可守,彼此互通聲息,形成一個龐大的社會力量,既是鄉梓間的意見領袖,又有在朝為官的優秀族人為靠山。簡單說,紳士階級的家族隨時會因為有人做官、甚至做大官而發達,做官的人就成為夤緣對象,若能在他做官之前就預知這個人或這家人會發達,就可以提前「燒冷灶」,於是就有《冰鑑》的出現——專看這個階級的面相。

為什麼相一般大眾要「兼論形骸」,相文人則「先觀神骨」?理由不外兩點:文人的生活條件較農、工、商階級變化較大,家境好與不好差別較大,而外貌形骸受物質條件影響較大,所以先看頭骨,頭骨是先天不變的(軀幹四肢則和營養有關係),此其一;文人求的是學而優則仕,仕進的目的是升官發財,所以比農、工、商階級更會做假,而最騙不了人的是那對眼睛,所以先看「雙目」,此其二。而「神」又先於「骨」。

這個道理在《孟子》就已經講得很明白:「存乎人(心)者,莫良於眸子(目瞳),眸子不能掩其惡。胸中正,則眸子瞭(明)焉:胸中不正,則眸子眊(模糊)焉。聽其言也,觀其眸子,人焉廋(匿)哉!」

以此解釋本文:一個知識分子的外觀猶如稻穀的糠皮,他可能風光鮮麗、可能貌似忠厚、可能故作瀟灑、可能落魄狼狽,但是那一對眸子所透露出來的精神,才是穀中之髓,能看透穀糠裡面究竟是空殼子還是大白米?這才是《冰鑑》相法的第一要義。

同樣道理,一個知識分子即使眼前落魄,若只是「土石剝落」,而山岩仍挺立,還是可能有朝一日揚眉吐氣。這就要看他的頭骨,而非面皮。
俗話說「畫人畫皮難畫骨,知人知面不知心」,應該是本節的最佳註解,而文人(紳士階級耕讀為生)可能經由考試、做官的途徑由窮而達,所謂「十年寒窗無人問,一舉成名天下知」,則是《冰鑑》開宗明義告訴讀者的第一要旨——看人不要看眼前,要看他的未來性。

--靈活運用--
中國讀書人常講「讀聖賢書,所學何事」,這句話常用在提醒:學而優則仕的目的在經世濟民。但是,大多數人的目的卻在「升官發財」:發了財就可以賄賂上官、籠絡顯貴,再升更大的官、發更大的財,於是有「才—官—才」(讀書做官以後,發揮所學經世濟民,做更大的官,盡更大的才)和「財—官—財」(用錢買官、升官,發更大的財)兩條路線,前者得「守」得住清苦,後者的風險則是一旦東窗事發,下台、坐牢。

曾國藩是「守」得住那一型。他在給諸弟的家書中說:「自三十歲以來,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,以官帛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,故私心立誓,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。神明鑒臨,予不食言」。

清朝的官俸很微薄,雍正皇帝建立「養廉銀」制度,是將一些「灰色收入」正規化,除了證明官俸「不足以養廉」之外,更顯示清朝官員的清廉程度是「各憑良心」的——所謂養廉銀,是在租稅「加耗」當中,保留一定比例(行情是十二、十三%)做為地方衙門辦公費用,這種做法當然給了官吏很大的彈性空間。

地方官有養廉銀,京官可沒有,但京官掌握行政大權(包括財政、人事),於是地方官就得報效,即所謂「冰敬」、「炭敬」(一年二季的陋規)。

曾國藩考取進士後,進了翰林院,這是士人宦途的主流,宰相(大學士)都必須是翰林學士出身;翰林入值南書房(皇帝辦公廳)更是主流中的主流,有機會接近皇帝,就有機會「進言」,就是「紅翰林」,否則就是「黑翰林」。紅翰林就不愁沒有人報效,黑翰林就苦哈哈。

曾國藩初入翰林第一年,當然一文炭敬也沒有,只好借銀五十兩過年;到了第二年底,已積欠四百兩銀,連佣人都給他臉色看,為此他還寫了一首︿傲奴﹀詩嗟歎一番。

但是他仍清廉自守,並且還能體恤外官(地方官)的辛苦。他的好友劉覺香到京城與他一席談,曾國藩在日記中寫下:「愈知我輩捨節儉則無可自立。若冀幸得一外官,以彌補罅漏(欠債),缺瘠(到窮地方任官)則無以自存,缺肥(好差使)則不堪問矣。可不懼哉!」

一件青緞馬褂非年節慶典不穿,「三十年衣新如初」;舅舅要進京,他說「京城苦,舅勿來」,平淡六個字,蘊藏了多少清官的辛酸。

這正是曾國藩成大功、立大業的根基——清廉。而他能識人、用人,拉拔了無數寒士、農夫成為文臣武將,莫非就因為他的觀人術「棄糠就髓」嗎?如果不是看出這個人的神骨不凡,未來大有發展,曾國藩哪來那麼多得力幹部?

湘軍三大帥之一、與曾國藩齊名的胡林翼則是「山騫不崩,惟石為鎮」的最佳範例。

胡林翼的父親官至三品詹事,岳父陶澍則是一品總督,他的青年時期生活頗為放蕩。最初胡、陶兩家論親時,陶夫人曾大力反對,可是陶澍堅持答應;洞房花燭夜,新郎不見了,到處尋找才從妓院找回一個爛醉如泥的新郎倌。

陶夫人埋怨老爺誤了女兒終身,陶澍對夫人說:「胡家少爺將來是國家棟樑,前途未可限量,他未來的功名事業皆在老夫之上。」不只對太太如此說,陶澍對幕友也說過:「潤之(胡林翼字)之才,他日為國勤勞,將十倍於我。以後他將沒有閒暇時間行樂,現在就由他去,算是預先補償他日後的辛勞吧!」

胡林翼後來果然成為中興名臣,而他的岳父陶澍莫非真會看相,看得出胡林翼必定成為國之干城?無論如何,胡林翼的青年放蕩生活,並未損及他的本質,一旦改過遷善,立即頭角崢嶸——這不就是「山騫不崩,惟石為鎮」嗎?


叢書系列:ViewPoint
規格:平裝/272頁/16k菊/14.8x21cm/普通級/單色印刷/初版
出版地:台灣
本書分類:宗教命理>命相/命理>姓名/手面相

►宗教命理►暢銷書► 冰鑑識人學:看曾國藩如何成功識人、用人

【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】相關書籍,推薦書單...

跟康熙學策略:公孫策陪你進入康熙的決策核心 冰鑑:比面相學更準確的識人術 夕陽紅:百位三國英雄勾勒成敗興衰 水滸傳教你職場生存術 去梯言:歷史之眼看台灣 冰鑑:曾國藩的識人奇書 識人學:《人物志》白話版(增修版) 黎民恨:王莽篡漢到光武中興的人心離變 公孫策說名句故事 大對決: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 冰鑑:比面相學更準確的識人術 冰鑑:曾國藩的識人奇書 冰鑑(增訂版) 冰鑑新解 曾國藩:冰鑑識人.神相奇書 

冰鑑識人學:看曾國藩如何成功識人、用人[Bing Jian Shi Ren Xue : Kan Ceng Guo Fan Ru He Cheng Gong Shi Ren...]*宗教命理類*

►最新優惠價格◄

資料來源:[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]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ap/products/0010556648?utm_source=ap&utm_medium=ap-books&utm_content=recommend
圖文屬原創所有。相關資訊僅供參考,歡迎前往選購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OOKS 暢銷書榜 的頭像
    BOOKS 暢銷書榜

    【暢銷書排行榜】~新書介紹。推薦書單

    BOOKS 暢銷書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