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常有什麼好,不正常,更好!心理學家教你把性格弱點發揮成最大優勢(Better Than Normal: How What Makes You Different Can Make You Exceptional)*心理勵志類*暢銷書榜~推薦!
作者:戴爾.雅契 ISBN:9789866037818
|
【Preview】內容預覽/連載/試閱PDF下載 |
是大腦有問題,還是社會出問題?
現今,我們對於人格的看法,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詞來總結:「正常的框框」。
我們把每個正常的人放進這個框框裡。以前,大多數人都塞得進這個框框,因為我們多數人都自認很正常。
可是,問題來了。正常的框框每天變得愈來愈小,愈來愈小。以前,只有情況和問題很嚴重的人,也就是精神病或嚴重情緒疾病,才會被踢出框框。他們被悄悄送去治療,就此被遺忘。不論我們彼此有什麼不同,我們都一起被塞進框框裡。
現在,我們來討論一下這些行為特質:
.靜不下來
.易怒
.很難專心
.愛講話
你自己或者你認識的人符合以上的特質嗎?我當然都符合。我向來以靜不下來而聞名。小時候,有時很難專心。還有,我的小孩會告訴你,我超愛講話。
其實,這些其中一項特質都可能把你我擠出「正常」的框框。這些特質都是嚴重心理疾病的合法診斷標準,出自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(DSM),是美國心理界的診斷聖經。
我之前提到,問題就出在這些「症狀」幾乎人人都有。我們偶爾會很不平靜,有時也會焦躁易怒。誰不曾有過無法專心?差不多每個人都有愛講話的時候。那麼,界限在哪裡?你要變得多麼焦躁易怒,才會被視為不正常?
答案是,正常的框框已經小到很危險,而這不光是心理醫生的錯。大家似乎都在尋求心理診斷的熱潮。父母、教師、同事、朋友、遠親,大家隨時準備好要找心理醫師診斷。在學校覺得無聊的孩子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;超有紀律的人是強迫症;如果你對事物興奮過了頭,那你就是瘋子;如果你的情緒頻頻轉換,那你是躁鬱症;如果你展現出相當的自信,你或許是自戀。這類情況沒完沒了。
這種診斷讓人們對號入座,限制他們,排擠他們。對自我了解的幫助一點也沒有。相反的,在某些情況下,以及度過人生高、低潮時,我們感覺到這個社會並不尊重我們有非常個人化的行為。
其實,我們多少有些心理「脫線」。
事實上,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(NIMH)一項統計指出,高達二六%的美國人具有一種以上可被診斷的心理健康疾病。
我對這種統計只有一個回應:「荒謬」。就定義而言,疾病是指出了毛病、故障、不管用了。精神疾病是腦部功能不正常。如果四分之一美國人口的腦袋都有毛病,那麼人類想法必定出了很大、很大的問題。至少,我們的社會出了很大的問題。
但我不認為有這種情況。我相信,以大多數來看,人類的腦袋正常得很。真正有問題的是我們對精神疾病的看法與診斷的態度。
首先,我要指出,我不是在暗示精神疾病不是什麼真正或很嚴重的問題。假如你自己曾經與這類疾病奮戰過,或者是你身邊的人,你就會明白這類疾病很痛苦,甚至會要人命。身為臨床心理醫生,我見識過精神疾病可能對病患與他們愛的人,造成何種嚴重的傷害。
我想說的是,我們需要用不同角度來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定義這類情況。我們必須重新設定對談,以及何謂「正常的框框」。
我,屬於哪一種不正常?
我認為有八種重要的人格特質,若極端主導時便會構成疾病。幾乎每個人都會展現至少其中一種特質,只是程度不同。
冒險勇敢VS.注意力不足過動症
這項特質屬於主導,而不是超級主導時,你很容易對例行事務感到厭煩,你可能是大膽的,無視於危險,可能要承受風險。當該特質變成超級主導時,就會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。你會坐立難安、難以放慢行動、無法專心思考,或者無法審慎思考後才行動。
完美主義VS.強迫症
你會注意大多數人都會忽略的細節。當這項特質屬於明顯程度時,你是一位以鷹眼、注意重要細節的完美主義者。當該特質變成超級主導時,我們可能診斷為強迫症。你就是無法忽略細節。替自己安排了偏執、僵化的例行程序。你無法控制某些行動。
生性害羞VS.社交焦慮症
害羞的你可能心思細膩。你可以獨自一人生活與工作,或是只跟親近的朋友和家人往來,仍覺得快樂及自在。如果這項特質變成超級主導,你或許有社交焦慮症。這疾病可能在工作、學校及其他社交場合造成問題。
高度警覺VS.廣泛焦慮症
假如你具有這項特質,你隨時隨地都保持著警覺,不過你會專注在實質問題,運用自己的警覺做為一種動力。你會先預想最糟的情況,然後做好準備。你的焦慮成為一種預警系統,顯示需要處理的細節。當這項特質變成超級主導,就會被診斷為廣泛焦慮症,也就是沒有正常理由的恐懼。你東奔西跑,永遠不滿足,對每件事都擔心不已。
表演天分VS.戲劇性人格障礙症
你充滿情感,而且毫不害臊、真誠地流露出來。你對事物有著深刻感受,並適度表達情感,常常是在別人不敢表現的時候。當這項特質變成超級主導,我們會說你是戲劇性人格障礙。每件事都像在演戲,不論大事或小事。感性總是淹沒理性。
專注自我VS.自戀型人格障礙
你對自己感到驕傲,充滿自信,並相信自己的技能及直覺。人們會受到你的吸引,他們想要在你身邊,追隨你。當這項特質變成超級主導,就成為病態的自戀狂,而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。你專注自我到毫不在意別人的程度,什麼都以你為中心,對別人根本不關心。
精力充沛VS.躁鬱症
你用全力衝刺的速度在過生活,全力以赴,一分鐘也停不下來,全力投入你所做的事,可能非常有創造力與生產力。但是,當這股充沛的能量變成超級主導時,就會成為躁鬱症,你的行為變得瘋狂、失控。過了一陣子,你可能會崩潰,徹底失落,而成為嚴重憂鬱。
天馬行空VS.精神分裂症
你有強烈的直覺,能感受到某種事物,憑著難以量化的信念與想法而採取行動。但當這項特質變成超級主導時,就可能是精神分裂症。你會聽見不存在的聲音,看到不存在的東西,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。
問題小孩不一定變成問題大人
你能理解這一切嗎?你認為我是在粉飾一些很嚴重的問題?或許你心裡想說:「戴爾醫生說專注自我可能是一件好事,可是他說的可能是一個自以為是、讓我無法忍受的自戀狂。」
假如你這麼認為,那麼請稍微再保留一下你的懷疑。我的目的是要解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躁鬱症等標籤的謎團。雖然我可以完全自在地說:「對啊,我有一點過動。」我很明白一些人很難分辨什麼是冒險、什麼是過度活躍,尤其是問題出在自己小孩身上的時候。
但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區分。這是提升自我意識,好讓我們充分發揮潛能的唯一方法。這也是欣賞別人特質,好讓我們和諧地與他們生活及工作的最佳方法。
ISBN:9789866037818
叢書系列:Think
規格:平裝/256頁/16k菊/14.8x21cm/普通級/單色印刷/初版
出版地:台灣
本書分類:心理勵志>心理學>精神疾病
►心理勵志►暢銷書► 正常有什麼好,不正常,更好!心理學家教你把性格弱點發揮成最大優勢
【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】相關書籍,推薦書單... |
正常有什麼好,不正常,更好!心理學家教你把性格弱點發揮成最大優勢(Better Than Normal: How What Makes You Different Can Make You Exceptional)*心理勵志類*
資料來源:[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]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ssp.php/ap/products/0010586724?utm_source=ap&utm_medium=ap-books&utm_content=recommend
圖文屬原創所有。相關資訊僅供參考,歡迎前往選購。
留言列表